曾经,东方园林(002310.SZ)被认为是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的“典范”,自2014年开始,这一模式的井喷式发展,带动东方园林业绩爆发增长。2015年东方园林累计中标PPP项目约330亿元,2016年中标金额约380亿元,两年签了600多亿PPP合同,数量是之前5年合同总额的两倍。截至今年上半年,东方园林已经累计中了100多个PPP标,遍布全国各地。
公司股价也随之一路上涨,并在2017年10月创下了22.90元的历史新高。但PPP模式需要巨额资金,考验企业的融资能力,而大跨步的进击使东方园林逐渐开始缺乏足够的弹药,特别是在去杠杆的背景下,流动性“灰犀牛”悄然来临。
今年5月,东方园林发布了2018年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第一期)的发行结果,原计划两个品种发行规模不超过10亿元补充资金流,票面利率高达7.00%,但最终两个产品却只募得了5000万,其中一个债券产品更是无人问津,被市场称为“史上最凉发债”。由此,二级市场对东方园林的资金链担忧加剧,甚至出现债务违约的猜疑,造成股价加速杀跌坠落,到10月16日,东方园林股价跌至阶段新低7.34元/股,已经较5月公司债券发行结果出来前下挫60%。
除了债券市场融资遇阻以外,公司还面临高质押,这让实际控制人何巧女及丈夫唐凯遭遇前所未有的打击,甚至计划出让不低于10%的股权降低质押率。随后,在各方驰援下,今年8月份公司成功发行12亿元债券,东方园林资金链略微有所缓解,但这也只是解决了燃眉之急但想恢复投资者的信心可能还需要更长时间。
业内人士认为,东方园林资金负担重源自其在PPP领域扩张太快,投资体系较为激进,而融资体系和管理体系明显并没有准备好。实际上,东方园林所面临的问题也不是个案。过去几年,各地竞相上马PPP,但由于管理水平、体制机制等各种原因,部分PPP项目鱼目混珠、良莠不齐,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劣币驱除良币”的情况,造成效率损失。
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 深改委、 发改委、财政部、国资委、“一行两会”等 主要经济主管部门密集出台了一系列规范PPP发展的政策文件。有行业专家称,未来PPP减量、减速和降温不可避免,规范理性是主基调。企业如何才能规避财务风险呢?国投信达(北京)投资基金集团有限公司政信事业中心总经理孔庆铭表示,从企业角度来看,应通过加强前期参与来为项目提质增效,从项目的顶层设计入手,分析产业空间、战略、投融资,整合区域内土地、科技、人才、信息、品牌、创新等资源和要素,凝聚项目的优势资源,财务良性化才能水到渠成。
事实上,何巧女的困境一方面来自于盲目的扩张,另一方面也受去杠杆等政策不稳定因素的影响。政策的变化使很多银行等金融机构采取了收缩策略,加之PPP的另一方——地方政府债务高企,PPP项目融资雪上加霜,“也导致一些半拉子工程的存在”。9月初,危机中的何巧女在央行行长易纲面前直言:“现在民营企业太难了,如果易行长给我批准一个银行,我一定拯救那些企业于血泊之中,一个一个地救。”
近日,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 PPP投资论坛主席孙晓华在“2018 PPP投资论坛”上表示,我国自2013年大力推进PPP模式以来,实现了PPP模式的 特色、 速度,下一步必将向 质量方面提升。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注重提质增效成为关键,加强政信能力建设至为重要,保持良性发展是根本”,孙晓华如是说。
那么,未来如何才能提质增效、保持PPP业态良性发展呢? 财经大学PPP智库专家,惠诚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薛起堂表示,政府信用对于PPP项目顺利的运作是一个基础,政府一定要重履约。
清华大学建设管理系教授、清华大学PPP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王守清也认同这种观点,他表示,PPP项目融资是基于具体的项目,首先项目要好,财务测算完能赚钱;同时,项目主体包括政府、投资者的信用也要好,这其中政府信用能力建设至关重要。根据王守清的分析,政府信用情况,决定了PPP项目长期前景,这也可以解释过去的很多项目宁愿重建设,不重运营,愿意做短期项目,而不愿意做长期项目;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过去几年,地方政府宁愿选择央企,不选择民企。
PPP来源于英法市场经济比较完善的 ,在法律制度体系比较健全的制度环境下,所总结出来的基础设施项目运作的方式,而我国运用的时候,无论政策、法律、政府信用,包括信息公开等存在一系列问题,使得我们 PPP实行过程当中政信能力建设面临的问题,比西方 要严峻地很多。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