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生活 >

大数据杀熟你被坑了吗 看看双十一有哪些大数据杀熟现象

导读 【大数据杀熟】曾经有这么一个段子,说是某公司老总给员工搞了一个福利,只要拿着公司的工牌去到公司楼下的商店买东西都会打折,而且最

【大数据杀熟】曾经有这么一个段子,说是某公司老总给员工搞了一个福利,只要拿着公司的工牌去到公司楼下的商店买东西都会打折,而且最多可以打七折,有一次一个员工忘记了自己的工牌,在结账的时候他就非常的后悔,结果店员给他打了五折。

今年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对大数据“杀熟”做了一份调查报告,结果显示:

一百个人当中有超过88人认为杀熟现象普遍或者很普遍,而且有近60人有被“杀”过的经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过这样一些情况,比如同一趟航班买前一个价,买好马上降价。同样的网约车起始点和距离都一样,今天显示是52块钱,明天就变成了48块钱。明明购买了某App长期的死忠会员,但购买同样的商品和服务,竟然比别人多花了钱,或者刚买完,价格第二天就变了?

恭喜你,已经成功了加入了被大数据“杀熟”的队伍。

不得不说,如今的大数据杀熟现象越来越普遍了,尤其是在线旅游企业,他们利用大量的消费者信息和数据来杀熟。

杀熟的好处是什么?要弄清楚这个情况,我们就必须要先搞清楚一个经济学概念——价格歧视。

说白了,就是同样的服务和产品,用不同的价格卖给不同的用户。

搞价格歧视的目的其实非常明确,就是利益最大化,这也是商业公司的一个终极追求目标。

一般来说,商品的价格越高,愿意买单的人就越少,因此企业为了保证自己的销量和利益,就会在定价上找到一个平衡点。

【大数据杀熟】这样说也许比较抽象,举个例子,假设某个商品它的定价是100块钱,这个时候,它能够卖出100件,那此时收入应该就是1万元,那么如果这类公司想多赚一点怎么办?

那就将定价差异化,比如说一部分卖100,一部分卖150块,这时他的收入就有可能会增加一些,而且利润也会增加。

同物不同价,这种现象在线下的商业模式中是很难实现的,更多的情况,是按照购买数量去划分价格。

比如你在小卖部买一支雪糕要4块钱,如果你去批发100支雪糕,可能只需要2块钱,这种“批发价”其实我们都觉得习以为常了,因为它的规则是非常透明的,而且针对的是所有的人而不是单个的人。

但是互联网大数据,把价格歧视往前推进了一大步。

过去,线下商品的价格标签都是统一的,不同的消费者看到的都是统一的价格,商家没有办法判定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和能力!

但是在互联网上就完全不一样了,由于我们每个人面对的都只是一块屏幕,这些屏幕将消费者区隔开来。如果你不特意去找另外一个人进行比价,你根本无法知道现在这个屏幕上的价格到底是统一的价格,还是针对你个人的定价。同样的衣服,对你标价是900,对别人,可能就是800!

(某旅游App同一家酒店不同会员的定价大相径庭)

那么,大数据是怎么做到的呢?

要达到“杀熟”目的,有两个必要的先决条件:

首先是消费者之间彼此是不知情的,他们在购买之前,无法通过沟通比较得知标准的定价。第二个就是商家能够知道每一个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和购买意愿,从而针对个人进行不同的定价。

如今,互联网和大数据一结合,恰好做到这两点!

得益于大数据的发展,很多互联网公司都会根据你的个人属性、历史行为,收集大量的数据,分析你的用户画像。

【大数据杀熟】比如数据检测到你“不差钱”,买东西都没用过花呗,那么定价就可能高一点,而如果检测到你平时“省吃俭用”,货比三家,那么定价就可能低一些。

在算法面前,大数据可以区分不同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和购买意愿,以此来真正做到千人千面:

根据购物记录判断购买能力,电商平台会推荐你可能会买的东西,甚至不同的评论排序;同一家酒店或机票,同一时间很多人搜索,价格可能会上涨;经常不使用的账号会一直收到优惠券,频繁预定的账号反而优惠券很少;账户的级别越高反而代表了购买力越强,就越有可能被推荐更贵的东西。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