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督促地方全面评估网约车政策的落实情况,指导各地强化服务意识,优化完善准入条件、审批流程和服务。”这是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蔡团结最近对网约车平台规范健康发展提出的要求。更大的变化是,原本被称为“网约车生死线”的准入门槛在一些城市开始松动,甚至一些被认为不可动摇的条件也在放宽。
步子迈得最大的,当属黑龙江省大庆市。此前,和国内绝大多数城市一样,大庆市的网约车司机在办理《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和《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后,才能合法合规地开网约车,即所谓的“双证齐全”。今年6月,为了解决出租车运力严重不足、黑车再度泛滥等问题,大庆市修改了网约车行业相关规定,最显著的变化是暂停办理《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改为备案制管理。这意味着,如果在大庆开网约车,车辆只需符合安全标准、定期上线车检就可以,不再需要将使用性质转变为营运车辆,大庆市也成为国内首个不再要求转变网约车车辆性质的城市。
“两证”,尤其是《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是很多城市的网约车司机无法回避的痛点,而运力不足是为网约车“松绑”的主要原因。
蔡团结也表示,部分城市网约车准入条件过高,准入条件不科学,需要进一步优化网约车准入条件。
解读一下这句话的意思,简单来说就是要把不合理、不科学的条件改掉,降低网约车准入门槛。实际上,深圳、福州、三亚等15个城市已经修改了准入细则,对司机办证、车辆准入等各方面的门槛有所降低。或许,未来,会有更多的城市降低这条“生死线”。
就此前情况看,网约车行业的扩张速度明显放缓,但城市出行需求仍在快速增长,“打车难”再度显现。比如,在大庆,自2018年5月以来,大庆市一共只有510辆车办理了“双证”,仅占当地网约车总量的6%。这并不是个例,在很多城市,完全合规的网约车少之又少,2018年初全国网约车合规率也不到1%。
实际上,治理一直是网约车行业的难题,在没有合法化前,网约车是“一放就乱”,野蛮生长,当严苛的管理细则发布后,却又“一管就死”,“打车难”这个老问题又出现了。
如果降低网约车准入门槛,是否又会出现“一放就乱”的现象呢?在我看来,应该不会,网约车经过三年合规化发展,已经有了一定基础,懂了一定规律,几乎所有平台都意识到安全、服务的重要性,再也不是那个刚出生时连滚带爬、莽莽撞撞的熊孩子,只看市场份额;其次,降低准入门槛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门槛,不少城市降低的主要是车型门槛,是的,车龄、轴距、排气量、车价、运营性质等这些条件同网约车安全性没有多大关系。有的城市则放宽了对司机户籍的限制,比如三亚取消了对驾驶员为三亚户籍或持有三亚居住证的要求。同样,人性好坏和是不是当地人也并无主要关联。在我看来,只要把乘客安全、舒适、价格合理地送到目的地,无论司机是不是本地人、有没有考取证件,车辆是不是够大够宽、转变了营运性质,均应视为一次合规合理的出行服务。
不少网约车平台也认为有的地方准入门槛过高、不够合理,继续在给非营运车辆派单。以上海为例,最新的消息称,本月起本市交通主管部门将首次联手通信管理部门,开启第二轮对滴滴、美团、享道、首汽等网约车平台的上户执法检查。而在7月份的第一轮执法检查中,执法部门累计对滴滴、美团等14个平台“未清退平台内不合规车辆、未全量数据推送”等违法行为开出了114张罚单,其中,“滴滴出行”被罚550万元,“美团出行”被罚147万元。
现在,当交通部出来“喊话”,当政策出现了松动的曙光,对于网约车平台来说是不是一个新的机遇?虽然,政策不会在短期内“迅速掉头”,也有不少城市依然“纹丝未动”,尚未拿到“双证”的司机们仍然需要小心翼翼地过日子。但鼓励发展新业态是大势所趋,会有更多城市量身打造自己的监管模式,纠偏对网约车设置的不合理准入条件。
万事俱备,关键是,网约车平台的“东风”在哪?能否找到“破局之道”?比如能否保证最基础的安全服务?在此基础上,是否会有创新和差异化的服务,满足各类乘客的需要,提供更多的选择?能否运营和调度更加灵活,让运力在一些特殊时刻得到更大的发挥?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