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数码之家小编天天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三角形的分类教学反思不足点,三角形的分类教学反思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学反思一: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数学第十二章第二节的内容,主要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及利用全等三角形进行证明,而我所讲授的是第一课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一(SSS)》,它是后面几种判定方法的基础,也是本章的重点及难点。
2、教材看似简单,仔细研究后才发现,对八年级学生来说有些困难,处理不好是难以成功的,况且对学生以后学习几何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在上这一课时,我精心设计,从确定一个三角形到得到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这个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大胆猜想,实践操作,相互交流验证,很好地解决了问题,圆满地完成了本节课的任务,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认真备课,教学设计整体化,内容生活化。
3、首先我让学生动手剪两个三角形使其全等,既提问复习了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又很好地过渡到确定一个三角形需哪些条件的问题上来,然后以“配玻璃”引入新课,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感觉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从而设计一个探究问题:怎么画一个三角形就能和剪的三角形全等?你认为至少需哪些条件?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让学生自由交流讨论、大胆猜想,在课堂上引导让学生发现问题并通过动手操作、交流讨论来解决问题。
4、 二、重点关注:“一个条件、“两个条件”包括的情形,以及不能形成的原因,让学生自行找出(或老师引导)。
5、通过这节让学生实践,形成认知。
6、 三、认真设计了“边边边”定理判定的演示,形成直观印象,课前我准备了每两根长短相同的6根小木棍,让学生摆成两个三角形,猜一猜是不是全等?后通过重合验证所猜结论,以及所需的结论。
7、 四、利用尺规画一个三角形和手中剪的三角形全等,引导学生试着画图,并让学生发现存在的问题,最后给出确的画法,以学生的画图为主,展开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从实践中获得“SSS”条件,培养学生探索、发现、概括规律的能力。
8、 本节课在难点的突破、激发学生的兴趣、动手操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在以后教学中,也有值得思考的地方:(1)提前让学生准备好学具(如纸、剪刀、圆规等),分组时,优差互补,让人人学有所得。
9、(2)教学时应多关注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后,虽然大部分学生掌握了,但少数后进生仍然不理解。
10、(3)要多列举学生中的案例,如:补全损坏的三角形。
11、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时时刻刻注意给学生提供参考的机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尽量为学生提供“做中学”的平台,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方法主动探索新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结构,发展能力,从而使课堂教学真正为学生发展服务,这正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1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学反思二: 从本周起,我们将学习《全等三角形判定》,对于刚刚进入八年级的学生,这既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几何与代数最大的区别是:几何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代数中特别是函数则比较抽象,不易理解。
13、就本章内容,希望能给我们的孩子点燃学习的火种,指明学习的方向,其实《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就这么简单。
14、 我用四课时完成了“全等三角形判定”的学习。
15、我的最大收获就是无论证明何种类型的全等题,学生都很少出现用SSA(假命题)证明全等的情况,而且百分之八十的学生都能比较清楚地表达验证的过程,并准确选择方法进行全等三角形的证明。
16、所以说,本部分的教学设计是比较成功的,既给学生留下了比较充分地探索空间(如第一节课),又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出发(如第二课时),同时注重了必要的练习巩固(如第四节课)。
17、就第三节课来说,首先,本节课设计了探究活动,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好奇心得以持续发展。
18、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通过观察猜想、操作验证、归纳概括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对问题的本质理解更为深刻。
19、学生不仅知道了全等三角形判定的方法,而且明白为什么可以通过它们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也对“边边角”不能作为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了深刻的理解。
20、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学反思三: 反思整个过程,我觉得做得较为成功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教学设计整体化,内容生活化。
21、在课题的引入方面,然学生动手做、裁剪三角形。
22、既提问复习了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又很好的过度到确定一个三角形需要哪些条件的问题上来。
23、把知识不知不觉地体现出来,学得自然新鲜。
24、数学学习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学得轻松有趣。
25、 2、把课堂充分地让给了学生。
26、我和学生做了些课前交流,临上课前我先对他们提了四个要求: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尝试,踊跃发言。
27、其实,这是一个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也是激励彼此的过程。
28、在上课过程中,我尽量不做过多的讲解,通过引导让学生发现问题并通过动手操作、交流讨论来解决问题。
29、 3、在难点的突破上取得了成功。
30、上这堂课前,我一直担心学生在得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上出现理解困难。
31、课堂上我通过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个两边长分别为6cm和8cm,并且这两边的夹角为45度的三角形,并要求相互之间互相比较发现制作的三角形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即三角形都全等,最后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得出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边角边公理”,即: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边及其夹角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SAS”。
3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学反思四: 一、教学目标的反思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这一课,要求学生会通过观察几何图形识别两个三角形全等,并能通过正确的分类动手探索出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33、基于知识的完整性和分类的数学思想的渗透,我认为这个教学设计体现了知识与技能目标。
34、增强学生的观察、猜想和动手操作能力。
35、 二、教学策略的反思 对分类的把握。
36、对许多学生来说进行分类有困难,学生是否能准确分类,是本节课的难点和重点之一。
37、要找到解决难点策略,就要找到造成难点的原因,学生之所以分类有困难是因为他们不知到从什么地方下手,以及做到不重不漏。
38、 2、在运用中巩固知识。
39、由于本节课的重点是找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因而本节课不必理会如何书写“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所以我参考了一些同事的方法,采取了根据条件说出两个三角形全等的理由,或者写出两个条件,让学生灵活补充一个条件使得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
40、补充原设计的练习,学生们很来劲,效果显著。
41、(注:“角角边”定理的证明留到下节课进行严格的书写证明。
42、) 三、成效性反思 原教学设计附有作图练习卷(按要求作三角形,使得三角形有三个元素等于所给的具体值),在上课时将学生分成6组,每组完成同一个作图(其它为作业),每个同学独立完成作图,然后与小组成员比较所画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并汇报给全班同学。
43、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学反思五: 我认为做得较好的地方有: 一、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本节课以提问的形式复习前面的判定方法,再让学生按要求动手画三角形,其次把三角形剪下来,跟同桌的三角形是否完全重合,最后看这两个三角形具备什么条件,归纳”SAS"定理。
44、从方法的推导到运用都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根据学生的情况作适时指导,起到指导的作用。
45、 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本节课重点是运用“边角边”方法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所设计的例题、练习都是运用“边角边”方法进行证明,学生会用“边角边”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6、 不足之处: 一、时间把握不准。
47、由于给充分时间学生探索、运用“边角边”判定定理,由于高估学生的能力,各个环节实用时间都比计划的时间多,还有命题“两边及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吗?”没时间探索,运用,只是画图说说而已,学生没真正弄懂,应留下一节再上。
48、 二,没能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教学没能做到分层次教学,有个别学生没有参与课堂,课堂反馈的信息不够全面。
49、 三、板书不够合理、美观,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